青少年及家庭服務

東華三院推出全港首套為南亞裔學童撰寫的中英對照成長課教材套 成效顯著
《「南星球」南亞德育及公民教育教材套高小版》教學實踐成效發布會


根據201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報告顯示,本港約有85,000名南亞裔人士,佔本港少數族裔的14.5%。為協助南亞裔學童融入社會及增強學習效益,東華三院賽馬會大角咀綜合服務中心於2016年起,針對他們的學習程度及需要,撰寫全港首套中英對照的成長課教材套─《「南星球」南亞德育及公民教育教材套》,初小版已於2017年3月完成並正式出版,而高小版的撰寫及教學實踐亦已完畢。為了與公眾分享計劃成果,東華三院於2018年3月23日假香港城景國際酒店舉行《「南星球」南亞德育及公民教育教材套高小版》教學實踐成效發佈會,邀得香港優質教育基金助理教育主任梁亦豪先生、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系主任陳錦榮教授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教授擔任講者,並安排了參與學校的家長及學生代表於會上分享參與計劃的得著。

該計劃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聯同油蔴地街坊會學校,於2017至2018學年間在該校高小(小四至小六)的「個人成長課」中,應用《「南星球」南亞德育及公民教育教材套高小版》進行教學。經過教學實踐,校方、家長及學生均對其內容及活動教學模式予以正面評價,認為教材套切合南亞裔學童的學習需要,有助提升學習「德育及公民」知識的能力,同時透過多元文化角度,鞏固南亞裔學童的德育及公民價值觀和態度。

社工及老師分享前線經驗時指出,南亞裔家庭一般育有多名子女,家長除照顧子女日常生活外,多透過一起到清真寺或寺廟禮拜和家庭聚會來加強家庭凝聚力,缺乏以家為本的子女培育及親子溝通時間。因此,該教材套的高小課程以「認識自己」為第一單元,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認識、了解及欣賞自己,以建立健康正向的自我形象。此外,單元內亦加入欣賞家人的元素,鼓勵他們發掘家人的特質及優點,提醒他們要時常感激及讚賞家人,培養懂得感恩及欣賞別人的素質。教材套另備有「角色與責任」單元,透過不同課題,讓他們了解個人、在校及社會上的不同身份及職責,從而培養其責任感及正確的價值觀,強化他們的品德素質,以及加強倫理關係教育。

南亞裔學童學習中文的動機較低,鑒於中文是他們將來升學就業的關鍵,該教材套特別加入「升學就業」單元,透過多元教學模式,如邀請學校畢業生拍攝短片分享中文對升學就業的重要性、引用在港南亞裔名人作案例分析等,鼓勵他們用心學習中文,克服語言及文化差異,以發揮所長,為未來作好準備。

該教學實踐計劃亦進行了成效評估,結果顯示計劃後有87%學童能夠從不同角度形容自己,而88.7%學童能指出喜歡家人的原因,另有70%學童能欣賞家人;當中有89%學童能指出學習中英文的重要性,以及94%學童能指出不同職業的入職要求,足證教材套切合學生的能力及需要,並且有效協助學生達到其學習目標。

東華三院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三院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309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29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4個教育服務單位、219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的社會服務單位,以及2個肩負守護和保育本地歷史文化重任的服務單位,分別為東華三院文物館和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負責宣揚東華三院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等工作,藉此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

油蔴地街坊會學校

油蔴地街坊會學校為一間非華語學校並以英語授課,學校自1998年起招收非華語學生,現時有9成為南亞裔學生分別來自12個不同國家,其中以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及菲律賓籍學生佔大多數。基於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在來港背景、文化習俗、宗教、家庭管教、對本港教育制度的認識、社經地位、語言、衣著、飲食習慣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及不同的需要。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485 聯絡東華三院企業傳訊處


一眾嘉賓手持《「南星球」南亞德育及公民教育教材套高小版》合照

南亞裔服務使用者與嘉賓合照

學生義工帶領嘉賓體驗教材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