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服務單位搜尋:
   
服務大樓搜尋:
 
關鍵字搜尋:
 
安老服務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服務單位/計劃名稱 電話 傳真 地址 開辦年份 主任 電郵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東區) 2967 0966 2967 0976 主辦公室: 香港筲箕灣道283號海景廣場23樓 / 副辦公室: 香港筲箕灣寶文街六號方樹泉社會服務大樓九樓 2001 邵婉媚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九龍城) 2712 9209 2712 9850 九龍何文田常盛街39號黃祖棠社會服務大樓地下 2005 余秀鳳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深水埗) 2708 2998 2708 7033 九龍大埔道70號太子中心2樓C室 2009 黃智良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油尖旺) 2708 2998 2708 7033 九龍大埔道70號太子中心2樓C室 2015 黃智良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沙田) 2466 8299 2466 8787 新界沙田安耀街3號匯達大廈19樓1917-18室 2015 邱嘉耀

 

Press Conference of the Evaluation on TWGHs “Be-with” Funeral Support Service

Details of this Press Release are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聯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於6月23日(星期三)舉行「伴我同行」喪親者支援成效評估新聞發布會,邀得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陳智豪博士及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服務經理周淑娟女士介紹研究結果,並由服務使用者分享經驗。

當市民經歷至親離世,除了要面對哀傷、痛苦等情緒衝擊外,很多時候還要處理不少繁瑣的實際事務。由於華人對死亡的忌諱,加上不了解殯儀資訊,剛喪親人士每每要在短時間內認識如何辦理相關事宜,包括申請死亡證等文件、申請食物環境衞生署火葬場、選擇殯儀產品、安排喪葬儀式等。處理親人後事的過程,往往令人感到份外的壓力、徬徨和焦慮。

東華三院「伴我同行」為喪親者提供支援服務

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於2012年設立「伴我同行」喪親者支援服務,每年為近300宗個案提供免費殯儀諮詢、陪伴辦理後事、落實殯儀計劃及情緒支援等服務,以緩減親人離世所帶來的悲傷情緒和壓力,並協助喪親者適應新生活。

「伴我同行」喪親者支援服務並非代辦殯儀事務,而是透過陪伴及協助喪親者親身參與後事,讓他們感受到支援。從處理至親後事的過程中,喪親者可以抒發情感、表達思念,有助緩解哀傷及處理後事帶來的情緒反應,包括無助、困擾、擔憂、壓力、孤單等,令他們更能接受家人離世的事實,疏導悲傷,同時提高喪親者對後事安排的認識。從無知到認知,由無助到助人,服務使用者於親自處理後事的過程中,減低了哀傷情緒的影響,甚至可轉化成正向力量。不少服務使用者其後更成為後事支援義工,協助其他喪親者辦理後事。

「伴我同行」提供整全的後事支援,在喪禮後仍會定期跟進個案,了解喪親者的適應情況,並繼續安慰和鼓勵他們面對生活上的挑戰,跟進期可長達一年。服務亦會因應喪親者的需要,提供情緒輔導、治療小組或轉介至合適服務。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評估「伴我同行」服務的成效

「圓滿人生服務」早前委託中大社會工作學系為「伴我同行」進行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來檢視服務成效。研究隨機抽出64位曾接受東華三院「伴我同行」服務的使用者(實驗組)及招募66位非服務使用者(對照組)進行問卷調查,所有參加者在過去3至30個月內皆曾經喪親。研究收集他們的社會經濟情況,面對喪親及處理後事時的感受,對後事的認識程度等資料,並進行對比及分析。研究也邀請了10位前服務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進一步了解他們對服務的評價和在服務時的心路歷程。

研究發現,使用及求助於「伴我同行」服務的以基層市民及長者居多,平均年齡為59歲,當中多數是失去伴侶者;近五成服務使用者每月收入低於1萬元,以待業或退休人士為主;另有三成半服務使用者為獨居人士。而受訪的非服務使用者中,只有一成為獨居人士,反映獨居者在處理後事的同時,還要獨自面對和承受當中的壓力、悲傷及孤獨感,因而需要更多的社區支援。「伴我同行」服務的介入,特別對欠缺社交支援、經濟資源薄弱的市民,顯得尤為重要。

研究亦發現,喪親者的壓力主要來自繁複的後事程序、對手續和喪葬儀式的不熟悉,以及對市場上林林總總的殯儀產品感到迷失,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尤其感到困難。此外,由於人們對死亡的忌諱,認為「白事不便對人說」,喪親者往往不願也不敢向外求助,只能無奈地獨自面對哀傷和處理後事。

評估結果顯示,「伴我同行」喪親者支援服務成效顯著:
  • 大約六成(59.2%)喪親者在使用服務前感到孤獨,而在使用服務後,比例下降至不足半成(3.2%);
  • 不足兩成(18.8%)的喪親者在使用服務前,認為自己能夠得到所需資訊去處理家人的身後事,而在使用服務後,比例上升至超過九成(96.9%);
  • 與對照組(不曾接受同類服務的喪親者)相比,服務使用者在情緒健康、資訊獲取等指標在統計上有顯著改善。
服務使用者對「伴我同行」各項服務評價甚高,有受訪者認為「伴我同行」服務如同「盲公竹」,以專業知識帶領他們辦理後事,過程中不僅一直陪伴,亦顧及他們在情緒上以至生活上的其他需要。服務使用者陳澤先生分享指:「我一輩子都未曾有親友在我身邊離開,父母離世時我都不在他們身邊,所以當我看著太太離開,十分難受,完全不知道要如何辦理她的後事。『伴我同行』兩位姑娘不僅指導我,還帶著我、在我旁邊陪我辦理手續……後來我身體出現不適,有次暈倒家中,剛巧她們來家訪時發現,送我去醫院搶救,救了我一命。我太太已離開三年了,近日終於安排到上位(安置骨灰),對於兩位姑娘一直以來的慰問和幫助,我非常感激。」

發布會上播放了服務使用者詩欣媽媽的訪問——詩欣媽媽與其丈夫均為印尼華僑,在港沒有親友,她在預產期前幾天發現詩欣心跳停止需要引產,對於女兒遺體的處理以至後事安排不知所措。其後醫務社工轉介詩欣媽媽接受「伴我同行」服務,讓她與丈夫在社工陪同及協助下順利舉行了佛教喪禮,並進行了海上撒灰儀式。

「伴我同行」喪親者支援服務社工易代恩姑娘指出:「疫情下,不少家屬因未能陪伴住院長輩走最後一程而感到遺憾;亦有因子女在海外無法回港奔喪的喪偶者,獨自面對另一半的離世並同時要處理後事,而顯得情緒低落、孤單和無助;親友因疫情而避免參與喪禮聚會,或因身處外地無法出席,使得喪禮場面特別冷清,加深了喪親者的愧疚感和悲傷情緒。『伴我同行』除了為喪親者提供防疫物資外,也增加了電話慰問的頻率並適時作出服務轉介,期間更舉辦了專門為喪親者而設的音樂治療網上工作坊,密切關顧他們在心靈和生活上的需要,以期減輕他們的哀傷情緒和孤獨感。」

東華三院副主管(社會服務)婁振陽先生表示:「每個人對於親人逝世有不一樣的情感,有不同的哀傷反應,處理哀傷的能力也不盡相同,但他們同樣需要關心、被聆聽和陪伴。」他鼓勵大眾打破對死亡的忌諱,多關注喪親者尤其是長者,留意其精神狀況和需要,適時提供協助,抽空陪伴他們以減輕其孤單感與哀傷。他並鼓勵喪親者要主動求助,尋求支援:「東華三院的喪親支援服務不僅提供後事諮詢、伴行服務以至哀傷輔導,亦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免費的殯葬服務,為喪親者提供全面的支援。我們期待社會上有更多的資源幫助喪親者面對難關,走出陰霾,重燃對生活的希望。」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五年,東華三院在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方面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350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36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8個教育服務單位、227個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復康及社會企業/創新的社會服務單位,兩個肩負守護和保育本地歷史文化重任的服務單位,分別為東華三院文物館和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以及22個提供殯葬及廟祀服務的公共服務單位。

*完*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657 7899聯絡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計劃


圖一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陳智豪博士發表研究結果。

圖二為東華三院「伴我同行」喪親者支援服務使用者劉澤民先生於發布會上分享使用服務的經驗。

圖三為東華三院「伴我同行」喪親者支援服務使用者陳澤先生於發布會上肯定服務對他的幫助。

圖四為東華三院副主管(社會服務)婁振陽先生鼓勵大眾關懷及支援喪親者。

圖五為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聯同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舉行「伴我同行」喪親者支援成效評估新聞發布會。

圖六為東華三院「伴我同行」喪親者支援服務特別製作了【東華三院—伴你同行】Whatsapp貼紙,鼓勵大眾對喪親者表達關心和支持。